
学到了马太福音第四章,我们就会把思考的重点放在两点上:什么是进入天国的道?怎样做得人的渔夫?那么接下来5-7章,耶稣先讲述道理,即有名的福山宝训、天国宪章,然后就是带领门徒下山实践。
太5:3-12,八福是品行发展的路线图。太5:3,为什么一开始就说“虚心的人有福了,天国是他们的”呢?虚心是感到贫穷、缺乏,到什么程度呢,家徒四壁,空空如也,什么也没有,也就是把那种以为自己在世俗上拥有什么的满足感都丢弃了。只有把这种虚心一直保持下去,才能经历以下的品行发展而到达天国。所以,换句话说就是“把虚心的态度保持到底的人,天国就是他们的。”
假如你想拥有这世上的什么,并为此感到自满自足,你对天国的追求和品行的长进马上就停下来了,而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太6:22-23,眼睛若昏花,就什么也看不见;心若不专一,人生的目标若不执着于天国,你的生活轨迹马上就飘忽不定了;如果心里不一直渴求圣灵的同在,你的思想就成了糊涂、混乱的,没有了属灵的分辨力、理解力、洞察力。
虚心,就是一直渴求,“主啊,赐圣灵教导我真理,在世上我什么也没有、什么也不要,只有你是我所爱,天国太美好了,不要弃掉我!”时时刻刻就是这种状态!
太5:4,然后,圣灵就会不断动工,让你为罪(自己和别人的)伤痛、不吐不快。
太5:5,你变得能忍耐了;我只为我的罪忧伤,我一心求主的恩典,我哪有资格对主的管教不平不满呢,我也没有心思去在乎别人的评价而设法维护自己,我们这些可怜的人啊。这就是温柔的表现,谦卑下来了,不是那么锋芒毕露、趾高气扬、磕磕碰碰了。
太5:6-8,然后,公义之心、怜恤之心、清洁之心,不断认识上帝的公义和慈爱,对污秽与圣洁越来越敏感。用孟子的话,就是“恻隐之心,仁也;羞恶之心,义也;恭敬之心,礼也;是非之心,智也”。这四心类似于5:5-8节的内容。
太5:9,同时,对圣经上的话语越来越清楚、喜爱,并运用在思维方式中。上帝的儿女就是从上帝而生的,学会了上帝的立场、原则、方法、思考,是持守与上帝的约的人,是遵守上帝诫命的人,这意味着与上帝和睦的关系、与人和好的关系,不伤人害物、不伤天害理。
太5:10-12,作为上帝儿女的身份、立场和品行,将受到考验、检验。逼迫、侮辱、毁谤,那都是撒但对再也引诱不了的人最后的发泄。你尽管捏造各样坏话吧,无非是你想让我成为那样的人都失败了,最后只能骂我是那样的人,你根本影响不了我内心的坚定、忠诚和爱,也破坏不了我的欢喜快乐,因为上帝与我同在!我知道你的结局,我也看到我的赏赐,不是吗?
学习八福,比从神学教理上去理解,更重要的是从个人的经验、感受上去揣摩。八福就是天国之路。
太5:13-20,行走天国之路的人,自然会引人同奔天路。
太5:13,盐,如果不是作为调味、防腐之用,那就只能弃之路旁了。
太5:14-16,光,自然要照出来。作盐和光,就是上帝的儿女在哪里都要遵守诫命,以此抗拒罪恶、抵制堕落。使人将荣耀归给天父的好行为,就是不被动摇而坚守诫命的生活。遵行诫命,且教训人遵行,言传身教,这就是作盐、作光,这就是荣耀天父、见证真理。
太5:17-20,但顺命的行为是建立在品行发展的灵性经验之上的,行为是外在的表现,灵性是内在的经历。单单是宗教的仪式、礼拜的秩序、口头的说教、表现的举动,是不能被上帝认可、也不能获得人的信服的。人们会怎样看呢?“都是假的!”为什么呢?“我一引诱他,他马上就犯罪了,并不是我想象那样会抗拒罪恶;假如他是真正信仰的人,倒是会感动我了。”所以,“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”,怎么能被天父悦纳呢?怎么能感化别人呢?相反,正是别人悔改的绊脚石!废掉诫命的人,不单是信仰上反对真理的人,也是行为上、生活上违犯诫命的人,他犯罪时也是在教训别人这样作,所以都是可恶的。
接下来,主耶稣具体说到几个方面,强调诫命是从内心去遵守的,那些违犯诫命的不好的行为不能引人归主、荣耀天父。
太5:21-26,第六条诫命“不可杀人”,但上帝可以杀人,除灭恶人是保护义人。上帝可以吩咐以色列人去击杀仇敌,但现在这样的司法权从教会收回、交给世俗权力了。不敬畏上帝的司法者往往滥用手中的权力,没有仁慈、没有公义、没有标准。在上帝的恩典从一个人身上收回之前,我们不可杀他、不可仇恨他、不可视他为废物、不可恶待他损害他的生命、也不可见死不救。
并且,如果我们和某人结怨、作对,就是妨碍了他进入上帝的救恩中,就不是得人,而是失人。
还说“我实在告诉你,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,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。”这是什么意思呢?“这个人信耶稣,但欠我钱不还,这就是信耶稣的人吗?”与此类似,你有任何话柄在别人手中、让别人可以说你,而误解你的信仰,你就成了别人归主的妨碍,这种问题都得解决;否则,你自己行天路受影响,你的光会暗淡,你也成不了得人渔夫。
太5:27-32,第七条诫命“不可奸淫”,动淫念、变相淫乱(再婚)尚需禁止,更何况各种难以启齿的恶行。满眼淫色,止不住犯罪,这样的人如果自称信仰上帝,就会把新信徒都带到败坏的生活中,使教会迅速腐化(彼后2:14、18-19)。
耶稣针对陷在这种罪中的人提出最严厉的悔罪措施:“把你的眼剜出来丢掉,把你的手砍下来丢掉,失去百体中的一体,好保住身子!”剜眼断臂,废掉这犯罪的肢体!这是什么意思呢?必须下决心!大家还记得吧,耶稣甚至说过“有为天国的缘故自阉的”(太19:12),谁能领受吗?
太5:33-37,在法庭上起誓作证是可以的,向上帝许愿也是可以的,只要信实守约,诚实无伪。但那种妄称、夸大的、谎诈的讲话作风,上帝不喜悦,也让人反感。所以,说话要本着“是,就说是;不是,就说不是”的原则,添油加醋、捕风捉影、言过其实、浮夸虚谎、装腔作势等等,都是跟恶者学的,更不用说阿谀奉承、油嘴滑舌、巧言佞色、甜言蜜语这一套。
如果没有一种端庄的举止,合理、文雅、简洁的语言,给人诚实可靠的印象,你不能做得人的渔夫。那种卖弄口才的人,不是传道的人选,传道是演讲吗?
这里又说“你不能使一根头发变黑变白了”,所以我认为那些怕头发早白而这样那样都是不必要的;当然如果营养不良导致身体不好,适当改良饮食那是合理的,也是应当的。
太5:38-48,世上有不义的人、有歹人、甚至逼迫我们的仇敌,他们还活着,我们要怎么样对待呢?既然上帝还给他们活着的机会,但愿他们能悔改,或许他们不知道真理、尚有悔改的可能。上帝给每一个人完全的仁爱、完全的机会,直到审判时他无话可说,承认上帝也是完全公义的,所以我们也要做到给人充分的机会,做到仁至义尽。这就是“爱你们的仇敌”,这就是“要完全”。
那些现在与我们作对的恶人,不一定就没有希望了,他们的恩典时期是否结束由上帝来决定,所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要和他们一样,不能以恶报恶,尽量忍耐、忍让、能舍弃的就舍弃,让恶人无话可说我们的不是,同时交托上帝的审判。
上帝的儿女是慷慨的,也是大度的,但必须是有原则的。耶稣在讲不要与恶人作对、不要记仇报复时,说:“有求你的,就给他;有向你借贷的,不可推辞”,意思是说不要因为他曾经恶待你,现在有求你时你就不帮他,存报复心理,这样别人在你身上就看不到基督的饶恕了。
也说“有人想要告你,要拿你的里衣,连外衣也由他拿去;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,你就同他走二里”,当别人恶待你时,往往可以通过忍让、宽容的表现让他有所醒悟;如果你强硬对抗、和他计较,他的心就更刚硬了。
又说“有人打你的右脸,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”,如果别人打我的脸,我不会还手,并且就是再打我也还是不会还手,就是这个意思,他打我右脸时,我作好了他继续打我左脸的准备。
但这里要掌握分寸,不是让我们和恶人过从甚密,因为近墨者黑,会受到影响、引诱和同化。也不是让我们存留上帝定要灭绝之人的性命(王上20:42,撒上15:9、18-19),爱那恨恶耶和华的人、帮助恶人(代下19:2)。那些好吃懒做的人,要什么给什么吗?那些骗钱骗色的人,要什么给什么吗?这不是行善,这是愚蠢!这叫爱吗?这叫同流合污!别人若是逼我们去犯罪,能任他为所欲为吗?士可杀不可辱!我想不会有人把这些话极端地去理解吧!这些话总意是要尽量去得人,赢得他人的悔改。
以上我们学到了福山宝训的上半部分:八福是品行发展的路线图,八福就是天国之路,顺从诫命的行为是建立在品行发展的灵性经验之上的,并且诫命是以爱的精神和动机从内心去遵守的;耶稣就这样说明了什么是进入天国的道。我们下一讲继续学习福山宝训的下半部分。